體驗! 發現! 松島灣

學習松島灣

可以追溯至繩文時代的松島灣歷史

從貝塚和製鹽遺跡上看見的松島灣歷史

奧松島繩文村歷史資料館 
館長兼主任學藝員(策展人) 菅原 弘樹 先生

照片中央:國史跡 里濱貝塚

松島的起源及繩文時代的貝塚

松島自古以來就作為觀光名勝而遠近馳名,與宮島(廣島縣)及天橋立(京都府)並稱為日本三景,其美麗之處在於那由260多座大大小小的島嶼所形成的群島地形,以及白色的岩壁、綠色的松林與藍色的海洋相互輝映的自然景觀。松島灣這種容易讓人聯想到日式山水盆景的地形是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形成的,可以追溯至繩文時代前期。冰河時期以後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並淹沒了陸地,造就了松島灣的群島地形。在那之後松島灣的地形就沒有產生什麼太大的變化,直至今日。

松島灣是個東西寬約10公里、南北長約8公里的小海灣,由於流入海灣的河川規模不大,沖積※作用並不顯著,因此包括海岸線在內的自然環境似乎都沒有產生太大的變化。我們也可以透過松島灣沿岸的貝塚分布情形以及其規模來了解到這個事實。散布在松島灣沿岸的貝塚約有70處,與東京灣及霞浦沿岸同為繩文貝塚的密集地區而名聞遐邇。在松島灣沿岸的貝塚中甚至還能看到全日本規模最大的里濱貝塚(東松島市)、西濱貝塚(松島町)、大木圍貝塚(七濱町)等大規模的貝塚,可以看出過去這些地方曾長期有人居住。松島那就算歷經了整個繩文時代也沒有改變的自然環境,正是因為持續為繩文人帶來了豐饒富足的生活,才留下了如此多的貝塚吧。

※意指泥土砂石等受流水搬運並堆積在河口或河岸的現象。

松島灣的製鹽業

松島灣也以許多與製鹽有關的遺跡而為人所知。從繩文時代晚期到彌生時代中期,以及奈良時代後期到平安時代初期(特別是9世紀上半葉)的這兩段時期,松島灣的製鹽業非常興盛。

松島灣在繩文時代是全日本最大的鹽產地,這裡產的鹽甚至已被證實曾被運過奧羽山脈並抵達遙遠的山形村落。當時鹽不僅是用來保存食物及調味用的家庭消耗品,似乎更是連結了沿海與山區的貿易商品。之所以會這麼推斷,是因為在沒有石材的松島灣沿岸貝塚當中,居然發現了許多使用能在山形的最上川流域開採到的頁岩製作的石器。鹽被認為在當時與鱸魚、鯛魚等大型魚類一樣,是用來交換生活必需品的重要特產。

除此之外,製鹽業在陸奧國府被設置於多賀城的時代也曾興盛過,松島灣內至今已發現140處該時代的製鹽遺跡。據推斷,由於當時正處於朝廷推進征討蝦夷政策的時期,有許多士兵被派遣到了陸奧國,再加上還需要飼養馬匹,對鹽的需求也因此日益增加,於是人們便開始密集地製鹽。

研究者們對堆積於灣內的土壤進行花粉分析後得出了一個結果,那就是以製鹽盛行的時期為界,松島灣周邊的植物從橡樹、山毛櫸明顯地轉變成了赤松。據推測,這是因為當時人們為了取得製鹽所需的柴火而將背後的樹木砍伐一空,適合生長在貧瘠地上的赤松也就因此蔓延開來了。構成松島景觀的松樹林應該可以說是陸奧國府的製鹽工程所帶來的結果。

重點
製鹽遺跡與貝塚主要都分布在什麼地方呢?看著地圖找尋共通點吧。
在繩文時代,人們是用一種被稱作「土器製鹽」的方法來製鹽的。查查看這是什麼樣的方法吧。
奧松島繩文村歷史資料館
館長兼主任學藝員(策展人)
菅原 弘樹 先生
信息
一想到繩文人、伊達政宗公和松尾芭蕉也都曾欣賞過眼前這片由松島灣的海洋與島嶼交織而成的美景,就感到非常地不可思議。請務必來見識一下松島灣那在風景中孕育出來的、可以追溯至繩文時代的歷史與文化。
相關影片
頁面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