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 發現! 松島灣

學習松島灣

伊達文化和松島灣

伊達政宗公與瑞巖寺,靈場・松島

瑞巖寺 寶物課課長 學藝員(策展人) 新野 一浩 先生

此土即淨土 ~深刻於心的風景~

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島每年都有許多觀光客來訪,是非常熱門的觀光景點。此外,松島也坐擁許多受國家和縣指定的文化財,其中大部分都在2016年時被指定為日本遺產「政宗所蘊育之『伊達』文化」。松島本來與和歌山縣的高野山以及青森縣的恐山一樣,是神佛的所在之處和靈場(信仰聖地),沒想到後來會變成一個知名的觀光名勝。過去人們認為像松島這樣擁有絕妙景色的地方都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只有神佛才能造出這樣的場所。正如同我們看到絕景後會產生震驚與感動之情,以前的人們將這種情感與神佛聯想到了一起,然後免不了就會在這樣的地方建起不少寺廟及神社。

根據瑞巖寺代代相傳的《天台由緒記》的記載,在西元828年時,慈覺大師圓仁在松島建立了天台宗延福寺。人們認為延福寺並非單一建築,而是瑞巖寺東北方山上幾座佛堂的總稱,其中最靠近大海的一座據說就是政宗公重建的五大堂。從大部分時間都沒有住持這點來看,延福寺似乎不是一座繁盛的寺院。

到了11世紀中期,佛祖的教義沒有得到正確的傳播,人們開始認為世界已然成為一個無序的地方,任何人都無法得到拯救的「末法之世」已經來臨。在生活艱苦困頓、死亡常伴左右的大環境下,人們開始祈求來世能夠前往極樂淨土,而過去曾是聖地及靈場的松島因有著美麗的景色,也就逐漸被人們口耳相傳成「此土即淨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見佛上人於西元1104年遠從伯耆國(現在的鳥取縣)來到了松島。據說上人在雄島上建了一個小寺廟後,便在島上不停地誦詠法華經長達十二年,而他也因此得到了可以隨意差使鬼神的法力,並藉此創造了許多奇蹟。他的名聲後來甚至傳到了朝廷,據說在西元1119年,羽鳥上皇還贈予他佛像以及一千棵姬松等寶物。藉由此事,上人的名聲變得比延福寺更廣為人知了。

到了12世紀下半葉,人們開始將死者遺骨的一部分埋葬於雄島,因為人們相信若將遺骨安置在上人曾居住過的雄島上,靈魂便能前往極樂淨土。這種行為稱為「結緣」,人們從13世紀末開始在雄島上建立的板碑(一種發源於關東地區、用來祭奠死者的石碑)也是同個概念。不管是安置遺骨還是建立板碑,最初都是由身分高貴的人開始,而後才慢慢地普及至平民階層。就這樣,雄島成為了極樂淨土的入口和靈場・松島的中心,而松島作為信仰聖地的地位也正是在此時確立的。

時間回溯到稍早,雄島上尚未有板碑豎立的13世紀中葉,法身禪師就任住持並於現今瑞巖寺的所在地建造了臨濟宗圓福寺。以前人們根據《天台由緒記》的描述,都認為天台宗延福寺滅絕並由臨濟宗圓福寺延續繼承,但是透過近年來的挖掘調查及文獻資料,人們發現圓福寺其實是在新的地點上建造的寺廟,代表至今被認為隨著圓福寺的建立而同時滅絕的延福寺,其香火也許是有得到延續的。在室町時代,圓福寺的寺格(寺廟的等級)僅次於「五山」與「十剎」,屬於「諸山」,後來雖然升格為十剎而繁盛一時,但在進入戰國時代後又慢慢衰退,直到16世紀末,圓福寺的建築及紀律皆已荒廢式微了。

隨著領地轉封,曾經從米澤一度移駕到岩出山的伊達政宗公,決定以仙台作為領地的中心,並於1603年搬遷到了甫落成的仙台城。隔年(1604年),政宗公為了還在關原之戰中取得勝利一願而重建了五大堂,並接著著手重建荒廢已久的臨濟宗圓福寺。他從紀州熊野(和歌山縣)調度來優良木材,從近畿地區招來工匠,耗費五年時間,終於在1609年完成了寺院的重建,並改其名為瑞巖寺(正式名稱為瑞巖圓福禪寺),隨後更迎來雲居禪師擔任住持,將其完全變為伊達家族的寺廟。懸掛於瑞巖寺本堂的匾額「松島方丈記」上除了刻有當時的來龍去脈,還刻有「此為祈求國家安泰及人民平安之寺廟」等字樣。對於年輕時委身於戰亂之世的政宗公來說,在靈場・松島重建歷史悠久的寺廟這個行為將為他積累功德,而政宗公也說不定是真的有意與松島這個信仰聖地結緣並期許死後能夠被引導至祖先們所在的極樂淨土。

伊達家族在瑞巖寺兩旁建造的陽德院、圓通院和天麟院自然不用多說,在他們建於江戶時代中期、大大小小總計多達40座的佛堂中也同樣蘊含了相同的念想與願望。雖然這些佛堂大多都在明治時代初期佚失,非常可惜,但如果您在松島散步的時候能夠把當時人們的祈求及心願放在心裡,相信您會看到不同的景色。

重點
雖然松島現在是個有名的觀光景點,但在過去這裡曾經是僧侶們前來修行的場所,以及平民老百姓用來祈求前往極樂淨土的信仰聖地。現今靜悄悄地坐落在水面上的雄島以前說不定也曾有許多人為了祈禱而登島。一邊找尋殘留於松島的小祠堂和板碑,一邊感受前人的念想吧。
瑞巖寺 寶物課課長
學藝員(策展人) 新野 一浩 先生
信息
松島的好很難用語言或照片來傳達,最好的方式還是請您實際來一趟,觀賞這裡的風景並親身體會一下。
俗話說得好,百聞不如一見嘛。
相關影片
頁面頂部